欢迎访问中山自考网!本站由《帕思教育培训中心》提供助学服务,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报名热线:400-8077-735

在线招生老师|中山自考网招生老师

首页
自考服务: |报名报考 |报考须知 |考办联系方式 |考试时间安排表 |免考办理 |学历证明办理 |合并准考证办理 |转出、转入办理 |考籍信息更正办理
通知公告:

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

编辑整理:中山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5 15:50:49    浏览热度: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

媒体这一新型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凋查发布的第23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较2007年增氏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继2008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20097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2009年上半年网民规模已突破3亿,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领跑全球互联网,持续蔓延的全球危机对我国互联网总体影响不大。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艮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古网民的46%,半年内增长了32.1%,增速十分迅猛。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也已进入web2.0时代。在web2.0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与优势呢?根据前项调查,中国2.1亿网民中,有73.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有1/5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不逊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国家。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对网络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作认真考察与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新闻传播在一系列方面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限制,初步确立与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突破了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或者放在其他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如果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网络的出现将单个人真正推到了全世界媒介面前,实现了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概念由于信息的自由高速流通越来越变得模糊。麦克鲁汉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正由理想变成现实。
  
  突破了新闻发布的时间界线
  
  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那就是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同一个新闻网站中。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新闻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弱化,甚至消失,网络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和内容结构组合上的最大的灵活度。网络媒体这种非线性编辑的优势,使得网络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
  
  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的界限
  
  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息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在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同时呈现。传统媒体尽管各具优势,但都有其传播方式的局限,如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电视传播的方式主要还是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网络媒体集中并综合了这几种传播方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包含的信息。

突破了新闻信息总量的限制
  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的飞速。使媒体几乎拥有无限的信息空间,其信息总量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网络媒体可以摆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包揽。还可以利用数据库,纵向保存新闻信息,提供新闻检索、资料查询等服务。凡此种种,显然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面对网上的信息海洋,受众上网的需求并不是想获得众多的信息,而是要获得质量上乘的信息,是网络新闻编辑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是传统媒体难以全面表达的信息。网络新闻编辑要切实发挥网络海量信息的特点,广泛收集某一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强资料储备,形成新闻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数据库,为受众提供准确、全面、系统的信息。比如《人民日报》的外交部发言人数据库,《检察日报》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数据库等都独具特色,形成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突破了传者受者关系的界限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与大众传媒发布的如滔滔江河一般的信息相比,受众的反馈只是涓涓细流,根本不能等量齐观。然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关系的这一变化,具有跨越性和革命性。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而目前正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突破了信息准入特权的限制
  
  由前所述,网络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模糊和淡化了之间的界限,使传者和受者处于对等的地位,而且每个人同时具有传者受者的双重身份。网络媒体除了选择邮件、、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参与者。任何人上网后都可以找到发布消息的空间,新闻机构垄断发布新闻的专权被打破,逐步实现了受众接近权。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成为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渠道,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也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突破了传播技术技能的界限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感兴趣和特别关注的新闻。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机网络技术不仅参与对新闻信息的外部包装,而且渗透到对新闻信息内容质量的开掘。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闻工作者已经不可能不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也不可能不知晓新闻工作的
  以上种种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突破,实际上体现出网络新闻传播最本质的特性,那就是开放、自由。正是开放、自由赋予网络传播以即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众多特点。但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并非因为绝对开放自由,或是滥用这些特点而进行的毫无限制的突破界限。网络媒体是在合理发挥这些特点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取信于受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因此,开放、自由,以人为本是网络新闻编辑的核心理念。只有坚守这一理念,网络新闻才能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的多样、动态、个性化的需求,又能杜绝虚假、泄密、侵权、色情、暴力等新闻的泛滥,达到新闻自由的理想境界。

本文标签:中山自考 文学类 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szkw.cn

本文地址:http://www.zszkw.cn/lw_wxl/16256.html


《中山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